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1
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廿四节气原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由于廿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据文献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在商时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周时期出现了八个节气名称。中原地区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时期,已使用土圭法(圭表)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圭表测影确立的“冬至”是24节气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土圭测影”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相当于北回归线上立杆无影);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
即,视太阳从春分点,也就是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24个节气正好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2
农事催生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设立节气的初衷就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的24个不同的节气。
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到了汉初,《淮南子·天文训》增补了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西汉著作《周髀算经》有8节专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探讨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变化,总结感观认知的理性次序,通过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结合,指导农民适时生产。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从各个节气来看,也能窥探它对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的解读。四立说明四季的到来,春分和秋分代表昼夜平分,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峰的到来。谷雨意味着雨水充足,利于谷物生长。小满是说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陆游诗中的芒种象征着繁忙的夏收夏种时节。二十四节气成形于农事活动,又反哺于农事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天文制约节气在内因的酝酿之外,二十四节气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区别。正因如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测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在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轨道,叫作“黄道”。整个黄道分为360°,每隔15°列为一个节气,黄道被分成24个等份。举例而言,受夹角的影响,太阳在一年中,会南北移动。
当它出现在黄道90°和270°时,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达到地球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的极值。太阳位于黄道0°和180°时,直射赤道,昼夜相等,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太阳到了黄道120°和255°,分别是大暑和大寒。
事实上,阳光决定了生物的生长节律,这就是物候。而节气不仅表示光照的时长,也透露出光照的强度。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约有1300公里。太阳的辐射会被空气的水蒸气、尘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造成热量衰减,所以阳光的强度和大气层的厚度有关。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半球,光照强度相对较高,冬至时,阳光斜射北半球,被大气层吸走大量热能,光照强度相对较低。
阳光作用于地球,受陆地和海洋的影响,热能分布不均,夏季海洋比陆地凉快,冬季陆地比海洋寒冷,空气通常从冷向热流动,成为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话,一年就有了四季,节气应运而生。太阳辐射地球引起的复杂反应,使节气的孕育更有意义。
历法推行节气完整的节气需要准确的历法才能实践。《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令人奇怪的是歌诀的后半段用的是现代的阳历,而不是传统的农历。
原因在于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之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一个称“节气”,后一个叫“中气”。在阳历中,一到七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七月以后与之相反,唯独2月有28日或29日,这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间一致,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相对固定。
阴历平均每月只有29.5天,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会比上个月的推迟一至两天。以此类推,逐月顺延之下,一年就推迟了11天,故此,阴历用“置闰法”弥补缺失的天数。相较阳历,阴历上的节气是算出来的。节气有了历法的助力,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3
01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世界各国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我国又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中太阳在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在地球上的投影)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02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
#下一站是春天#今天是立春,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又叫“打春”。一般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虽然立春后天气渐渐变暖,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冷空气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的年份还会有强冷空气造成较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的天气。所以说“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个冷天气”的说法。
当冬天过去,春天来临,外界温度上升会让人体全身血管反应不及,血管的变化特别突出,血管由寒冷环境下的收缩状态进入到扩张状态,血管的膨胀让血液扩充到体表,从而影响脑部供血,脑部缺血继而缺氧时,就会感觉做什么都没有精神,这就是春天出现“春困”的原因。
进入立春季节,天气逐渐变暖,细菌,病毒生成繁殖,侵犯人体而导致各种疾病。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等。这时煎服板蓝根水,可以辅助治疗和预防流行性感冒。山楂泡水喝,具有扩张血管及降压的作用,有增强心肌,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功能。
立春不宜吃羊肉,狗肉,不宜吃辛辣之物,春季肝气旺,气候干燥,多吃这些会上火。
03北方打春吃春饼的习俗
在北方,立春这一天,也就是“打春”,家家户户有吃“春饼”的习俗。春饼讲究从头吃到尾,叫做“有头有尾”。
春饼一般是要卷炒熟的绿豆芽或是炒熟的土豆丝,也有炒干豆腐丝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做着吃。
我今天做春饼卷的菜是自己用绿豆生的绿豆芽炒韭菜和土豆丝炒芹菜。首先把做饼的面用热水和好醒发一会。这时可以把土豆丝切好用冷水泡上除一下淀粉,这样炒出来的土豆丝不黏糊。芹菜切丝。炒土豆也可以加些胡萝卜丝,补充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再把豆芽里面的豆皮漂出去后用开水焯一下去豆芽的苦味。韭菜摘好洗净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