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

时间:2024-10-28 02:09:25
《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

《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长大以后,重翻或重新思考语文课本某些课文,细思极恐的细节还真不少,只是当时的你不一定留意到。现在分享《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

  《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1

在经历了一番爱恨纠葛,离合聚散之后,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合葬在华山傍。这是《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情节,感人至深。

纵观全文,刘兰芝焦仲卿的深情厚意跃然纸上,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乐府双璧”之一的称号实至名归,但是反复阅读几遍后,一些细节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首先,是他们两人分手后的境遇。分手后这两人境遇大不相同。刘兰芝回家后,县令来提亲,太守又来提亲。县令家三公子是“窈窕世无双”,太守家五公子是“娇逸未有婚”。而焦仲卿呢,还是在自己的府吏的职位上默默无闻。之前焦仲卿妈妈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各种不满意。

还逼他休了刘兰芝去娶美女秦罗敷,然后焦仲卿告诉刘兰芝此事并决定两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怎么现在焦仲卿反而没了动静?对此普遍的解释是焦仲卿践行了他的诺言,决定不另娶别人,但是在我看来,此事另有隐情。

  

我们再回头看两人的自身条件吧。刘兰芝是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刘兰芝就是一个才女啊,只可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美好的年华嫁做人妇,却“相见常日稀”,跟守活寡一样,感觉生活暗无天日。而焦仲卿是一个小小的府吏,无钱无权,跟刘兰芝自然是没法比。焦仲卿最有可能是追求秦罗敷失败。说他失败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他自身条件不好,高攀不起,而是因为他的懦弱。

当初他母亲要求他另娶之时他反驳几句,母亲勃然大怒,他立马唯唯诺诺,大气也不敢出。这在封建社会,实属平常,因为家长永远是对的。但是注意了,焦仲卿不敢违背母亲,最终休了刘兰芝,难道他就敢违背母亲,不娶秦罗敷?说明他家肯定求过婚啊,既然他要娶,但没娶到,难道不能说明被拒绝了?现在一看,这个焦仲卿的品貌资质都是稀松平常呀。我们再看后文。

分开之前,刘兰芝给他打预防针: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说她的哥哥性情暴躁,可能逼她婚配。

就算再婚也不过分吧,毕竟我刘兰芝没犯什么错,焦家却赶我出门,你焦仲卿居然还跟我约定两人都单着,你的人生是自己的自己决定,但为什么要拉我陪葬?之后果然,刘兰芝拗不过她哥哥,被迫跟太守第五子成婚。这时,百事缠身的焦仲卿出现了,一见面就是各种挖苦:“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就是说,祝你刘兰芝飞黄腾达,嫁的好郎君啊!你的日子过得好,但是我还是遵守诺言只有独自去死了。

这完全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说是撒泼耍赖也不过分。刘兰芝再婚,太守之子不嫌弃都算不错了,一个小小的.府吏有意见了?再跟你回焦家守活寡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有言在先,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你来接我啊。

分开的这段时间里,焦仲卿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是一听说刘兰芝要再婚,马上跑过来,注意,还是请假跑过来“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问,这么长一段时间你跑哪去了?若是你还放我在心上你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若是你真心希望我幸福为什么还要专程跑过来讥讽我?

  

以焦仲卿的人力财力品格度量,追不上东邻秦罗敷那是自然而然,但她如何在一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跟另一位多才多艺又美丽的女神刘兰芝一见情深也很难猜测。

说是因为刘兰芝年纪小涉世未深见到大叔以为是真爱,也似乎解释得通。焦仲卿奋斗几十年,坐到府吏的位置,否则年纪轻轻又如何不继续奋斗?小半辈子了还没有成家,娶到这么好的妻子,又怎么不让焦仲卿对她一往情深,甚至愿意为了她去自杀?只不过这其中逼迫的意味,也过于显露了些。

事实证明,叫嚣得最凶的永远是最懦弱的一个。刘兰芝心中本就痛苦万分,焦仲卿只看到了她出嫁的风光,没有看到她被母亲误解被兄长逼迫导致的难以抉择的痛苦。刘兰芝当晚“举身赴清池”。而焦仲卿要等到听说死讯后才自缢: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我真的不知道他徘徊个什么劲好吗。不过还好最后的结局是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如果他贪生怕死,流传下来的故事可能会是另一种解读。

  《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2

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的故事都是以悲剧结尾,从小就被伤感的文学作品所熏陶,怪不得如此丧。

《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哭了好久。

朱自清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又泪目了。

《鲁迅和闰土》:「多年不见闰土再也不是那个少年了。」伤感。

还有鲁迅的好多文章,闰土不再少年,血馒头的愤怒无奈,祥林嫂的悲哀,不知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已经死了!

还有《边城》,不知为何让我难过了很久,特别希望他最后回来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每次一想到结局都好难受!

《我与地坛》,压抑到人想哭!

《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还有《石壕吏》,真是太悲剧了。

《最后一课》,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说的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

当初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被文中洋溢的离别之殇感动的泪流满面:离开了法国,再也不能学法语。他们爱法国,爱法语,因此,韩麦尔先生恋恋不舍,小弗朗士难过和懊恼,还有镇上人们伤心至极。

但细细一读,发现自己是被钓鱼了。

《最后一课》总共出现了四个人名:小弗朗士(Franz),韩麦尔先生(Hamel),铁匠华西特(Wachter)以及郝叟老头(Hauser)。这其中只有韩麦尔是法国姓氏,另外三个姓氏都是典型的德国姓氏。为什么?答案显而易见:阿尔萨斯人本是德国人,本来就是说德语的。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横跨莱茵河两岸,是法国最小的一个行政行政区域。虽然阿尔萨斯今天属于法国,但是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德国的,而且之前阿尔萨斯地区主要民族为说德语的日耳曼人。

  

这里和《最后一课》就产生了冲突,因为在小说中,他们都是讲法语的。

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前身)。17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欧洲最强大、统治区域最广的王朝,整个欧洲君主几乎都是这个王朝后裔)将本地区卖给了法国,以造成法德(普鲁士)冲突。

常年的战争,令阿尔萨斯当地民众大量逃亡,法国也通过连年战争稳固了在本地的统治。但是阿尔萨斯当地政府、学校、教育依然使用德文,本地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也一直接收德国学生。法国的法律、宗教在阿尔萨斯也并不流行。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孚日山脉。孚日山脉隔绝了阿尔萨斯和法国本土,而阿尔萨斯和德国之间并没有地理界限。

到了《最后一课》中说的普法战争(1870-1871年)时期,德国战胜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此时阿尔萨斯有150万人,其中只有10万到13万人认可自己法国身份,也就是说不论过去还是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都是以日耳曼人为主。

了解了阿尔萨斯历史,回过头再看《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纯粹是都德自己想象的情节,阿尔萨斯并没有法语的最后一课,因为当地人并不讲法语。

由此可见,都德《最后一课》并非要表达阿尔萨斯人对法国的眷恋之情,而是要揭示更深层次的东西:流着德国血脉、说德语的阿尔萨斯人,在被法国统治二百多年后,在即将回到德国怀抱的时刻,他们心中并没有回归祖国的喜悦,反而是无限的伤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抨击法国政府的洗脑政策,揭示阿尔萨斯人在洗脑政策下混乱的民族认同。

韩麦尔先生在课上强调阿尔萨斯人“是法国人”,却又说阿尔萨斯人“不会说法语”。看似前后矛盾,但其实却揭示了事实真相:阿尔萨斯人并非法国人,但法国政府拼命想用洗脑的方式把他们变成法国人。

一句话:都德是高级黑。

在19世纪爱国主义泛滥的欧洲,直接批评政府并不合适。因此都德不得不用这种“高级黑”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法国灭绝地方文化的洗脑政策的不满。

《《孔雀东南飞》细思极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