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民俗有哪些,精神民俗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精神民俗有哪些。
精神民俗有哪些1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3、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精神民俗有哪些2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它的范围,应该对“民间”和“风俗”二词的含义加以认真的考察。我们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
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礼仪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精神民俗有哪些3
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
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
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丧葬礼仪,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
文化艺术,服饰、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
少数民族风俗,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湘西送傩神等等。
中国民俗是中国五千年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的.文化传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风俗特点,以及民俗风貌。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俗,发展中国民俗。
传承中国民俗现将中国民俗分为十类,为: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