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

时间:2024-04-17 11:54:28
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

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

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中华美食也是于很多的价值的,中华的美食的美味是赞不绝口的存在,下面介绍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

  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1

北京,自智慧生命诞生,到文明兴起,历经几十万年,曾经有过几十个名字。上古叫幽陵,夏朝称冀州,周朝名蓟,春秋为燕京,秦置渔阳,唐改名范阳,辽建南京,金筑中都,元为大都,明太祖朱元璋起名北平,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自南京北迁至此,相对于“南京”,而称“北京”,也称京师。清代沿用北京,民国用名北平和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定名北京至今。

每一次名称的变化,就代表着一次新人群的融入。每一次新人群的融入,就意味着,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新的饮食风俗。北人南下,带来了草原的饮食习惯。南人北上,带来了江南的饮食文化。万国来华,带来了西方的饮食方式。

天南地北的食材、各个民族的讲究、世界各地的烹饪技法,汇聚在这里,渐渐生根发芽,各自找到了生存的方式,和谐地演变成为北京今天的饮食格局。

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形成了著名的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八大菜系。而北京的饮食,却并没有形成世所公认的独立菜系。对于北京这座城市,饮食的美好完美地融入城市的历史中。

按照饮食的来源,北京的饮食,大体可以分作四类:宫廷风味、官府风味、民族风味、各地(包括国外)风味。

宫廷里的饮食,对食材的要求非常严格

简单讲,宫廷风味就是皇帝、皇后这些帝国地位最高者日常的饮食风味。

这种饮食风味讲究食品安全、配料固定、主次严格、调味纯粹、季节分明。

元代宫廷膳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里写得清楚明白,元世祖忽必烈的饮食,食材要考核着前朝名医写的《本草》一书里记载的食材使用,这样对身体好。《饮膳正要》不是宫廷菜谱,但是被称为中国古代营养学著作,从中也能看出,宫廷里的饮食,对食材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叫刘若愚的太监,因为要给自己申冤,详细记述了自己在宫中数十年的见闻,写了一本《酌中志》,成为后人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文献。从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明朝皇帝的日常饮食记录。明代食材比元代丰富,也极为严谨,绝对是食当季,用最鲜,搭配固定。

《酌中志》,[明]刘若愚著,冯宝琳点校,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版。

清初文人宋起凤写了一本书叫《稗说》,提到了许多明代的风俗,比如,崇祯皇帝用膳时,“民间时令小菜、小食亦毕集”。这些小菜包括: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龙须菜、匏瓠、齑芹、野薤、苜蓿、榆钱等等,据说是明太祖想让子孙莫忘民间疾苦,将百姓常吃的食材放入宫廷御膳中。这个记录,使得我们知道明代的御膳具有“高档食材和普通食材兼具”的特点。这也许就为后来宫廷的菜式传入民间奠定了基础。毕竟,如果食材太过难得,也无法在民间流传。

到了清代,宫廷饮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宫廷礼制的组成部分,还融入了大量满洲风俗。比如,按照满族的传统习惯,皇帝每天吃两顿正餐,一次在早上七点前后,一次在下午两点前后。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

也许,这就促成了北京宫廷小吃的繁荣。而且,即便是宫廷里的主人,不同的等级,能够吃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比如,皇帝每天的份例: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三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个,匏瓜、冬瓜各一个,苤蓝、干蕹菜各六斤,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随膳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皇后:盘肉十六斤,菜肉十斤,鸡鸭各一只……皇贵妃:盘肉八斤,菜肉四斤,每月鸡鸭各十五只。贵妃:盘肉六斤,菜肉三斤八两,每月鸡鸭各七只。妃:盘肉六斤,菜肉三斤,每月鸡鸭各五只。

看到了吧,这妃子要是想吃羊肉,那可是没有的。规矩够严格吧。

宫廷饮食的规矩严格到不能随意食用规定之外的其他食材,即使是符合条件的食材,也不能任意搭配。比如,八宝菜。在民间,只要够八个品种的食材就可以叫八宝菜。但是宫廷里的八宝菜,必须是规定好的八个品种,不能随意替换。而且,所有的菜肴,得保持主料的本来味道,主次有别。使用的调味品也比较纯粹单一,比如说,做鸡汤的话,除了鸡之外,是不能添加别的食材的。而民间炖鸡汤,喜欢放什么就放什么,自己高兴就得。

上世纪60年代的西城饮食公司。

这些宫廷里的饮食规矩和习惯,尤其是清代的宫廷饮食习惯,成为如今北京饮食特点的一个重要来源。

明清两代宫廷中设掌管祭享、筵席及膳食的光禄寺,内设官员多人,并编写出《光禄寺则例》,使宫廷饮食得以不断发展,并保持严格的规范。

进入民国后,宫廷膳食档案开放,一些宫廷御厨从封闭的皇宫散落至民间。这给北京饮食注入了超级活力,神秘的皇家饮食甚至成了商业卖点。

就这样,宫廷烹饪技法丰富了北京社会饮食的膳食品种,让北京饮食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特点。

官府菜的发展、流传,主要靠的是高官权贵、文人墨客

官府风味,就是官府私宅里的菜品。不光是在北京,各地有官府人家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官府菜。

北京这几百年来,作为一国之都,来来往往,住过许多外地的官员。外地官员来京赴任,有自己的府宅,自然都带着自己家的厨师。从北京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朝代更迭,这些权贵人物,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还在这座城里 ,留下了宅子,更是在北京饮食中,留下了味道。

谭家菜、孔府菜、东坡菜等这些成体系的菜品,显示着当年这些官家的生活状态和饮食礼仪。

外地的不论,单说北京。

外地官员到北京赴任,虽然说天子脚下,自带几分荣耀,但是规矩也多,每天日理万机的,有条件的话,吃喝肯定得顺口。

2007年恢复老字号庆云楼。庆云楼是北京最早的高端鲁菜酒楼,始建于清道光1820年,坐落于烟袋斜街内,距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仅一步之遥,曾是昔日诗酒流连之地。当年的瑞亲王、恭亲王、庆亲王、定国公、安国公、武定侯都是此间常客。

于是,顺理成章地,南方的官员进京,带来了南方的厨师;山东的官员进京,带来了山东的风味。其他地方的官员进京,自然也带着自己家乡的厨师。只不过,物产丰富、技术实力、个中讲究,其他地方的厨师可能都比不过江南和山东。

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是一位有心的美食家。他写的《随园食单》一书,应该算是现在能看到的、成体系的“美食点评集”。里面记录了他吃过的三百二十六道菜,除了回忆每道菜的食材、基本的做法之外,还专门写了谁家的最好吃。

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士,在北京做过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身边的近臣。在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地区,做过知县。这位袁先生,去过不少地方的饭馆,也去过许多官员家做客。看来平时人缘不错。

比如,他写道:“海参三 ……此处隐藏14481个字……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代表有红烧蛔鱼、糟钵头、生煸草头。

上海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有蒸、煮、炸、烙,品种很多,最为消费者喜爱的,莫过于是汤包、百叶、油面筋。这是人们最青睐的“三主件”。此外还有生煎馒头、南翔小笼、三鲜小馄饨、海鲜馄饨、蟹壳黄等。

黔菜

黔菜,是贵州本地正宗的菜肴。

狭义地讲,是原材料皆产于贵州,在本地各民族中长期认同、流行的,具有本地调料特点,口味习惯的菜肴。由民族菜,民俗菜、土司菜三个部份组成。广义地讲,原材料不问出处,它的烹饪方式,口味习惯符合于贵州人,就是黔菜。

黔菜的特点是:辣醇、香浓、酸鲜、味厚。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风味。

具有代表性的黔味佳肴有:糟辣脆皮鱼,宫保鸡丁,泡椒板筋,独山盐酸鳝片,汽锅脚鱼,乌江豆腐鱼,天麻鸳鸯鸽,折耳根炒腊肉,凯里酸汤鱼,辣子鸡,息烽阳朗鸡,土鸡炖鱿鱼、花江狗肉、罐罐鸡、盗汗鸡,青椒童子鸡,小米鲊。

具有贵州特色的小吃如:软哨面、遵义鸡蛋糕、大方臭豆腐、红油米皮、丝娃娃、铁板快炒、肠旺面、酸汤面、八宝饭、素粉、雷家豆腐园子、黄桥烧饼、花溪王记牛肉粉、虾子羊肉粉、豆花面、烙锅、遵义炒洋芋、恋爱豆腐、黄糕粑、贞丰糯米饭、贵阳鸡肉饼、毕节汤圆、包谷粑、糕粑稀饭,状元蹄,冰浆,玫瑰冰粉,米豆腐、青岩豆腐果等。

黔菜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为民族菜,一为民间菜。民族菜,顾名思义,是少数民族的菜肴。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种民族菜具有不同又相似的特征,黔菜就是吸纳了这些民族风味。民间菜的特点就是讲究千滋百味,野趣天成,调味品也是独具的,比如木姜花、薄荷香等,且各种美食都配有各自专属的蘸水,土法秘方很多,这是黔菜的最大特色。

黔菜与川菜最大的区别是原料更丰富多彩。辣椒两家都用,但黔菜就辣而不猛,香鲜味美。具体辣椒品种可就多了,从味型上来说,有油辣、糟辣、酸辣、糊辣、酱辣、腌辣、泡辣、糍粑辣、豆豉辣、盐酸辣、烧辣、香辣等,都是省外所没有的独特的调料,基本上贵州菜都不是单一味道,讲究复合味型,使用多种调料入味、提味,一个菜就是一种味道,每个菜都不一样,很有个性。

黔味菜系的开发虽晚,但能在吸取外省菜系的长处后,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菜系。总的来看,黔味受川味的影响最大,一些黔味菜本身就是川味菜本身就是川味菜的演变和发展。象鱼香类、蔬杂类、绒子类中的某些黔式菜与同类川菜的作法和味道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所以一些人常将川味与黔味相提并论,统称川黔味。其实,川味以麻辣见长,黔味则是辣香为主,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客家菜

因为客家族群多迁徙且居住华中、华南丘陵山地多劳动出汗需补充盐分维持体力,是多油多咸的重口味菜,喜欢以各式处理过的芥菜入菜,如(酸菜、梅干菜),像有名的酸菜猪肚汤、梅干扣肉、酿豆腐,还有客家咸鸡、清炖鸡、煎酿蛋角、酿苦瓜、鸡炒酒、黄酒鸡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属“黄酒鸡”,一般传统客家人,媳妇怀孕其家婆就要预先用糯米、酒饼、酒曲酿造“客家黄老酒”,待儿媳产后补身。黄酒鸡做法:先切好杀好的活鸡,不加任何佐料(除少许姜,用于去腥去寒气。)放入锅中蒸。待鸡肉熟透,放入客家黄酒继续蒸煮。不时一道大补的菜做好了,鸡肉滑嫩外加客家黄酒特有的酸甜,不仅开胃更能补身。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这道补品随之演变成传统客家桌上一道诱人的特色菜。

陕菜

陕菜尤以粗犷豪放的造型,以及不拘小节为特点。通常,可口的陕西菜通常并不是在大饭店里,而是在街边寻常的大排档里,这也可能是陕西菜不拘小节,以及陕西人不重视表面文章的的一个方面。

陕西菜特点尤以酸辣而闻名,所用的辣椒为油泼辣子,色泽亮丽,味辣爽口,所用醋为陕西当地特产红醋,酸中透香,晶莹剔透。所用器皿为海碗。

陕西美食有擀面皮、秦镇米面皮。腊汁肉加馍。岐山臊子面、油泼面、biangbiang面(这是油泼面的加强版,加了别的荤素臊子,然后再用油泼)。灌汤包泡馍系列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三鲜煮馍、水盆牛羊肉、水盆大肉。油酥饼、肉丸糊辣汤——早餐绝配。冰峰——来陕西吃小吃,少不了要来点饮料,不管你到哪家肯定有“冰峰”,这是陕西的金字招牌。

皖北菜

是以蚌埠、阜阳、淮北、宿州、亳州地方风味为主,以蚌埠、阜阳、淮北等地方菜肴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咸鲜微辣,酥脆醇厚。擅长烧、炸、焖、熘,善用香菜,辣椒香料配色,佐味增香。

因为各地的风味不同,从而萌生的皖北菜也就别具风味。比如,蚌埠有让人百吃不厌的奶汁肥王鱼、朱洪武豆腐、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焦炸羊肉;阜阳有让人吃了还想吃的马糊、格拉条、地锅鸡、豆腐脑。当然,还有淮北的炒面,宿州的符离集烧鸡、徽香源烧鸡,亳州的牛肉馍等。

豫菜

豫菜,又名(豫宴),即中原河南菜系。是对在带有中原传统文化内涵的烹饪理论指导下,运用具备中原地域特点的技术和材料所制作的菜肴、面点和筵席的总称。有“烹饪鼻祖”和“中华厨祖”之称的伊尹便出生于河南杞县空桑,当代豫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根据中原物质条件,逐步积累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京菜

京菜,天子脚下,佳肴做工精良,在于北京菜以鲁菜为源,而兼容并蓄八方风味,品种复杂多元,名菜众多,难于归类。过去北京餐饮业中,山东馆最多,当时有所谓十大堂,即指庆丰堂、聚贤堂等堂字号;八大居,指同和居、砂锅居等居字号;八大楼,指东兴楼、致美楼、泰丰楼等楼字号;还有八大春,庆林春等春字号,这些餐馆大多是山东风味。到了清朝时候因为北京城内海纳百川,拥有汉,满,蒙,回等各个民族。所以像艾窝窝,萨其马这种深受皇室喜爱的满族小吃流行于今。

津菜

津菜起源于民间,受到齐鲁风味和胶东风味的鲁菜影响,因靠海而得势于地利,独具特色。古有九河下梢之说,盛产鱼、虾、蟹、民间素有“吃鱼吃虾,天津为家”的说法。从地理上看,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东临渤海,西扼九河,北界燕山,南凭港淀,河海干鲜、野、山货资源丰盛。这一切为津门厨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同时也决定了津菜独具的特色。津菜五大特点:擅烹两鲜、讲究时令、精于调味、技法独特、适应面广。

冀菜

河北菜,起源于鲁菜,但因河北靠近内陆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文,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其中以保定菜为代表。代表菜品是驴肉火烧。

提起冀菜,恐怕很多人的直接反应就是保定菜。没错,如今最惹火的的确是名声在外的保定菜,不过要全面概括,冀菜其实包括三大流派:以保定为代表的冀中南菜,以承德为代表的塞外宫廷菜和以唐山为代表的冀东沿海菜。冀菜特色:用料广,选料严;烹调技艺全面;注重火候和入味,突出质感和味感;注重吊汤,善用浆、糊、汁芡、明油亮芡;擅长刀工和熘炒菜;重视主料和营养配比的科学搭配;讲究器皿、盛装一体化的观感美;成品色泽鲜艳、漂亮;咸鲜口,以酱香、浓香、清香三个香型为主。

《宫廷菜官府菜和八大菜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